形态描述
虫体头端弯向腹面,口囊发达,漏斗状,腹面具有2个半月形切板,深部有1对亚腹片和1个短背锥。食道棒状,神经环位于食道中部。
雄虫:体长11—12 mm,最大宽度0.60—0.65 mm。交合伞背叶大,2侧叶小,在腹面相联接。伞前乳突细小,2腹肋基部合并,两肋并行呈裂状;侧肋有共同的主干,前侧肋短钝,从主干的基部分出,中、后两侧肋基部合并,后部并行,末端达伞缘。外背肋从接近背肋的分支处分出。细长,末端达伞缘。背肋后部分为2支,末端钝。交合刺细长,亚末端细小,长1.25—1.33 mm。无引带。
雌虫:体长15—17 mm,最大宽度0.70—0.85 mm,尾部钝,长0.40 mm,肛门后具有裂突,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稍前,虫卵椭圆形,长径0.105—0.129 mm,幅径0.050—0.055 mm,卵壳薄。
生活史 本虫的生活史经Ortlepp(1937)进行研究,虫卵在土壤中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,带有鞘膜的感染期幼虫,侵入宿主皮肤时,脱去鞘膜,钻入血管随血流至肺。在肺中停留13天,行1次蜕皮为第四期幼虫,然后从支气管、气管至咽,随吞咽进入肠中,再行1次蜕皮发育为成虫,自感染至虫体成熟需10星期。
Ansari和Singh(1980)用鼠、豚鼠、家鼠和兔等进行皮肤接触和吞食感染试验。结果皮肤接触感染,在肺中检得幼虫,豚鼠于感染后4日占0.73%,鼠于感染后6 日占1.00%,家鼠和兔于7日分别占0.05%。在气管和食道中没找到幼虫。在肌肉中检得的虫体,豚鼠于感染后10天占0.103%,鼠感染后6日占0.40%,家鼠于7日占0.060%,兔无检查。少数幼虫在鼠蹊淋巴腺中,以及豚鼠和家鼠的脑中。感染后10天,在豚鼠肺中的幼虫为32%,14日在兔肺中为40%,发育为第四期幼虫。在鼠和家鼠体中无第四期幼虫。在豚鼠、鼠、家鼠和兔的肺中发现有幼虫的时间分别为17日,23日,55日和30日。口吞食感染,感染后在肺和肝中发现幼虫,豚鼠为16小时,鼠为18小时。在肌肉中豚鼠于8日占0.13%,鼠于12日占0.079%。家鼠于8日在肺中占0.88%,于26日在肌肉中占0.20%。
雄虫:体长11—12 mm,最大宽度0.60—0.65 mm。交合伞背叶大,2侧叶小,在腹面相联接。伞前乳突细小,2腹肋基部合并,两肋并行呈裂状;侧肋有共同的主干,前侧肋短钝,从主干的基部分出,中、后两侧肋基部合并,后部并行,末端达伞缘。外背肋从接近背肋的分支处分出。细长,末端达伞缘。背肋后部分为2支,末端钝。交合刺细长,亚末端细小,长1.25—1.33 mm。无引带。
雌虫:体长15—17 mm,最大宽度0.70—0.85 mm,尾部钝,长0.40 mm,肛门后具有裂突,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稍前,虫卵椭圆形,长径0.105—0.129 mm,幅径0.050—0.055 mm,卵壳薄。
生活史 本虫的生活史经Ortlepp(1937)进行研究,虫卵在土壤中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,带有鞘膜的感染期幼虫,侵入宿主皮肤时,脱去鞘膜,钻入血管随血流至肺。在肺中停留13天,行1次蜕皮为第四期幼虫,然后从支气管、气管至咽,随吞咽进入肠中,再行1次蜕皮发育为成虫,自感染至虫体成熟需10星期。
Ansari和Singh(1980)用鼠、豚鼠、家鼠和兔等进行皮肤接触和吞食感染试验。结果皮肤接触感染,在肺中检得幼虫,豚鼠于感染后4日占0.73%,鼠于感染后6 日占1.00%,家鼠和兔于7日分别占0.05%。在气管和食道中没找到幼虫。在肌肉中检得的虫体,豚鼠于感染后10天占0.103%,鼠感染后6日占0.40%,家鼠于7日占0.060%,兔无检查。少数幼虫在鼠蹊淋巴腺中,以及豚鼠和家鼠的脑中。感染后10天,在豚鼠肺中的幼虫为32%,14日在兔肺中为40%,发育为第四期幼虫。在鼠和家鼠体中无第四期幼虫。在豚鼠、鼠、家鼠和兔的肺中发现有幼虫的时间分别为17日,23日,55日和30日。口吞食感染,感染后在肺和肝中发现幼虫,豚鼠为16小时,鼠为18小时。在肌肉中豚鼠于8日占0.13%,鼠于12日占0.079%。家鼠于8日在肺中占0.88%,于26日在肌肉中占0.20%。
生物学
宿主 印度羚 Antilope cerricapra、黑斑羚 Aepyceros melampus、黄牛、山羊、绵羊。
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。
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。